小米SU7又陷“翘边”质量风波,YU7“吃瓜落儿”?(杭州汽车摇号中签率)
- 汽车资讯
- 2025-05-19
- 12
无论是小米汽车还是其创始人雷军,在近期都经历了评价上的显著变化。就在两个月前,市场还在为小米SU7严重的供应问题感到担忧,而雷军也作为民营经济代表亮相“代表通道”,成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然而,近期小米汽车却因质量问题频频登上风口浪尖。
多位小米SU7的车主反映,车辆的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出现了明显的鼓包和翘边现象,按压时有明显起伏,影响了整车的外观协调性。“汽扯扒谈”团队实地考察后也发现类似问题确实存在。更为严峻的是,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中,小米SU7在质量问题上位列最后一名,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将这段话进行改写,使其看起来与原版不同。无需添加额外的注释或解释。注意:不要添加任何说明性内容,也不展示思考过程。
虽然有传言称主要问题出在小米汽车交付周期过长,但官方尚未对排名争议给予直接回应。这一结果与小米此前宣称的“质量引以为傲”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此前的“断轴门”事件、高速碰撞爆燃事故以及SU7 Ultra引发的“马力限制”和“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这些事件让公众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面临严峻挑战。
缺乏经验还是行业标准问题?近期,多位小米SU7车主反映车辆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出现鼓包翘边现象,按压时有明显起伏。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分析指出,这是由于翼子板尺寸设计偏大导致热胀冷缩后产生缝隙,属于“设计制造经验不足”的典型问题。专家更是直言,在处理汽车问题的12年中,从未在原厂车上见过此类情况,这无疑将矛头指向了小米汽车的基本功。
对此,小米汽车表示车主可通过官方热线或App预约服务,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然而,强调“极小范围”的问题表述,却让人感觉有些遮掩。至于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在小米汽车致歉并同意更换和积分赔偿后,仍未获得用户认可。
目前要求退订、退车甚至“退一赔三”的声音越来越多。那么,是否消费者或网友对小米汽车的要求过于苛刻呢?从翘边问题来看,小米SU7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装配工艺和设计细节上,而非核心的电池、电机或安全性能方面,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一款中高端车型来说,消费者对“缝隙”问题的高度敏感,反映出市场对小米汽车不成熟的一面感到担忧。
或许对于跨界造车的新手来说,消费者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溢价,但消费者不会因为小米是科技巨头而降低对其汽车品质的期望值,反而会以更高的标准来审视其产品。
在最近的一场内部演讲中,面对舆论风波,雷军罕见地展现了脆弱一面,他表示:“这场事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众的期待远超我们的想象。”他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米被赋予了“行业领导者”的定位,导致公众对其期望值过高,而非单纯的技术缺陷。
雷军承诺将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标准,力求达到甚至超越行业的最高水平。此外,他还宣布了公司首款自研芯片“玄戒O1”即将亮相的消息,此举疑似有意转移舆论关注点至技术创新上。然而,在演讲中,他并未提及具体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前期宣传中的夸张之处,也未表现出歉意态度。
面对信任危机还是理性维权?当前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并非全盘否定小米汽车的产品价值,而是希望企业能够对已暴露的品质问题进行全面性改进及相应补偿。然而从舆情扩散的趋势来看,社交平台将单一案例放大为品牌信誉危机,折射出市场对于新兴车企的独特心理:一方面看好科技巨头入局汽车产业可能带来的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又对其缺乏制造经验积累持谨慎态度。理性看待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区分"偶发问题"与"系统性风险"。
以"翘边"问题为例,这类瑕疵虽未触及安全基准线,但厂商仍需通过召回或技术升级来妥善解决;但如果质量问题反复出现且处理不力,将可能对品牌信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消费者完全有权追究责任,但也不必过分放大个别事件的影响。即将登场的小米YU7车型将面临这场风波带来的市场考验。
纵观行业规律,汽车产品的口碑往往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如果小米汽车不能及时化解当前的舆论和质量争议,YU7很可能会被打上"未经市场验证"的标签。从销售数据来看,小米汽车的月销量已连续三个月环比下滑,另有数据显示其新增订单量也出现超过五成的环比跌幅。
尽管小米汽车官方解释为正常波动,但信任度的下降无疑将对小米YU7的市场表现造成直接影响,可能促使更多消费者选择观望态度。若该车型再出现普遍性问题,势必会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带来严重冲击。跨界造车注定充满挑战,传统车企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的供应链管理、生产工艺等优势,并非科技企业仅靠资本和流量就能短期内复制。
纵观蔚来、小鹏的发展历程,也都经历过质量争议的阶段,但最终通过持续改进赢得了市场认可。小米汽车要想赢得消费者青睐,关键在于以开放透明的态度直面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依靠“情怀”来掩盖制造环节的不足。 雷军在演讲中提到“疾风知劲草”,这句话或许正是当前小米面临的写照。
造车是小米既定的战略选择,但汽车行业的竞争远比手机行业更为激烈和残酷。如何将此次舆论危机转化为提升制造能力的契机,将成为决定小米汽车能否成为“跨界神话”还是“转型教训”的关键。从行业角度来看,这场风波再次提醒我们:造车是一项需要始终保持敬畏心的事业。
本文由LaiShai于2025-05-19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4632.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