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智驾“宣传降温”,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城市NGP功能对比)
- 汽车资讯
- 2025-04-24
- 12
2025上海车展于4月23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尽管众多车企在一季度已经进行了密集的技术发布和产品推出,但本届上海车展上,各车企依然展示了应对未来汽车竞争的核心技术与策略。在展会的聚光灯下,智能驾驶技术(如NOA、城市领航等)依然是关注焦点。
然而,车企的宣传重点逐渐转向“安全冗余”、“场景优化”等更为务实的技术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蔚来等领先企业主动淡化“自动驾驶”的概念,转而强调其辅助驾驶功能的实际应用边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新能源市场正面临三重深刻变革:政策监管的刚性约束、用户需求的理性觉醒,以及技术落地的价值重构。
智能驾驶从无序发展转向合规竞争——4月16日,工信部主持召开了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车企需深入理解《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的要求,扎实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工作,清晰界定系统功能边界,并制定有效的安全响应措施。同时强调,企业不得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起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责任,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安全性。
工信部计划于2025年对"L3级功能"、"无图智驾"等术语作出明确界定,这一举措迫使车企重新评估其宣传策略。此前,部分企业通过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来营造技术优势的假象。然而,近期小米SU7事故引发的公众关注,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向规范化和透明化的方向调整。
随着政策趋严,行业发展正逐步从概念炒作转向技术验证。以上汽智己L6的"灵蜥数字底盘"和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为例,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均基于硬件冗余和极端场景测试数据等实际能力。近期,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通知指出,由于驾驶员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部分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混淆。
该文件强调,误导宣传、驾驶分心以及产品造假行为已触及法律底线。针对车企的生产、销售和宣传环节,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若企业通过广告或宣传资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L2级辅助驾驶系统描述为"自动驾驶",从而误导消费者购买,相关部门将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如果虚假宣传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则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不超过两年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此外,对于生产销售辅助驾驶作弊装置的企业或平台,也将依法予以惩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张进华指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技术”,驾驶员仍是车辆操作的主体;当前市面上的组合驾驶辅助产品在从可用性向用户体验优化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行业应尽快推进相关文件要求的执行,确保组合驾驶辅助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次上海车展中,小米汽车并未参展,雷军也未现身。
这或许与近期小米SU7车型发生的自动驾驶事故有关,该事件不仅引发了外界对小米汽车和雷军的信任危机,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落地效果。雷军的缺席可能源于尚未想好如何回应广大粉丝的期待。当前L2级智能驾驶功能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65%,消费者正从关注“是否有技术”转向评估“高频使用的稳定性”。
在车展现场,问界M8展示的暴雨工况下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极氪9X演示的夜间盲区避让测试,直击用户对“误触发频率”及“极端天气适应性”的深层担忧。
在鸿蒙智行的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的演讲重点突出安全、可靠和便利等核心价值,尤其是他多次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一理念贯穿了整个发布会。这反映了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理性消费阶段:消费者不再被虚幻的“全自动驾驶”概念所吸引,而是要求车企用实际技术证明其能够有效降低驾驶疲劳并提升安全性。
正如中汽协所指出的:“当用户体验取代表面光环,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一方面,“智能驾驶普及化”趋势明显,如比亚迪将城市NOA功能下探至售价9万元的“海鸥智驾版”,深蓝汽车则在入门级车型上搭载高速NOA技术,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惠化进程;另一方面,高端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也在加剧,例如理想i8推出5C超充技术,宝马通过“驾控超级大脑”实现底盘域融合,试图以垂直整合的技术优势构建行业壁垒。
其中,合资品牌广汽本田P7的研发过程极具代表性:既传承了本田76年造车底蕴的底盘技术优势,又加速与中国尖端技术资源展开合作,例如P7不仅汇聚了博世、松下等全球顶级供应商的支持,还携手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构建开放的汽车生态系统,为其核心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既延续了Honda Architecture架构带来的操控基因,又充分融入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独特需求。
广汽本田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产品力提升,来弥补在营销方面的短板,这些用心之处值得被消费者感知和认可。一个健康发展的新能源市场,不应该只关注表面的营销手段,而是更应注重产品本质和技术实力的较量。
本文由ZhongliJie于2025-04-24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4733.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