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切断巴基斯坦“水喉”,南亚火药桶再添新爆点
- 综合资讯
- 2025-06-22
- 651
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的办公室传出低沉而坚决的声音:“不,绝不恢复。”这句简短宣言彻底浇灭了巴基斯坦对恢复《印度河用水条约》的最后期待。就在6月21日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这位莫迪政府最具权势的部长毫不掩饰地宣布:流向巴基斯坦的河水将被永久转向印度国内调配,一条新运河将把水引向干旱的拉贾斯坦邦——“巴基斯坦将得不到它一直以不正当方式获取的水资源。”这场水源争夺战直击巴基斯坦命脉。1960年世界银行斡旋达成的《印度河用水条约》曾被视为冷战时期罕见的外交胜利,它划分了六条跨界河流的水权归属。其中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奇纳布河三条西部河流——占流域总水量的80%——划归巴基斯坦,支撑起该国80%的农田灌溉网络。如今印度掐断的正是这条“水喉”,让本已面临极端缺水的旁遮普平原陷入生存危机。
巴方反应激烈而迅速。当印度4月23日首度宣布暂停条约时,巴基斯坦外交部立即援引条约第12条款声明:任何单方面退出均属非法,阻断水流将被视为“战争行为”。5月22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全票通过紧急决议,警告印度的行动“威胁地区稳定”,誓言诉诸国际法律机制。现实困境在于,印度巧妙地钻了条约漏洞。沙阿在采访中透露的策略耐人寻味:“国际条约不能单方面废除,但我们有权暂时搁置。”这种技术性规避让巴基斯坦的反制陷入被动——既无法启动正式违约仲裁,又面临拉贾斯坦邦运河工程造成的既成事实。
危机导火索是4月22日帕哈尔格姆镇的枪声。26名游客在印控克什米尔遇袭身亡,成为该地区25年来最惨重的恐袭事件。尽管“虔诚军”宣称负责,印度仍在48小时内将矛头转向巴基斯坦。随后展开的“降级行动”步步紧逼:关闭唯一陆路口岸、驱逐外交官、禁播巴影视歌曲,直至切断水源。这种全方位施压被伊斯兰堡视为“经济绞杀”,巴方反制措施包括对印关闭领空、中止贸易通道,甚至禁止印度航班飞越其领空。
深层次动机藏在印度国内政治版图中。沙阿宣布断水决策时特意强调“把水引向拉贾斯坦邦”——这个拥有8个议会席位的关键摇摆邦,恰逢2026年大选前哨战开打。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陆军参谋部的动态,莫迪在恐袭后秘密授权军方“完全行动自由”,类似指令曾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中出现。当时时任陆军参谋长纳拉瓦内曾私下承认,若非及时刹车,“印军可能面临惨败”。
巴基斯坦军方同样亮出红线。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将克什米尔称为巴基斯坦“颈静脉”,在视察前线时警告:“印度的任何军事冒险都将遭到迅速、坚决和升级的回应。”这种强硬姿态与其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前驻美大使哈卡尼指出穆尼尔“深受宗教信仰影响”,其世界观扎根于“两个民族理论”——即印巴分治的意识形态基础。当这样的将领掌控核按钮时,5月初双方在实控线连续11天的交火显得尤为危险。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5月的警告此刻更显急迫:“印巴紧张正达到多年最高点,尤其此时,避免可能失控的军事对抗至关重要。”水利工程师的测算加剧了紧迫感:印度在杰纳布河伯格利哈尔大坝的截流工程,已使下游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水稻种植区水位下降30%。更严峻的是,巴方粮食安全支柱——小麦种植季将在三个月后开始,若运河改道工程彼时完工,该国粮食产量可能暴跌40%,直接冲击4亿人的饭碗。
当伊朗外长阿拉格齐5月穿梭访问伊斯兰堡和新德里时,印度外交部以沉默应对调停提议。这种拒绝第三方介入的固执,让沙阿的运河蓝图更像是场豪赌——赌巴基斯坦在旱灾蔓延前屈服,赌国际社会忙于乌克兰危机无暇干预,更赌莫迪的强势能换来拉贾斯坦邦的选票。然而水文专家发出警示:截流改变的不只是政治地图,印度河三角洲的红树林正在枯死,候鸟迁徙路线中断,下游信德省已有2000口民用水井咸化报废。这场“水战争”撕裂的不仅是印巴关系,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脉。
本文由YuchiZhong于2025-06-22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5458.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