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原长沙市长郑建新主动交代问题,中央巡视组离湘次日落马

原长沙市长郑建新主动交代问题,中央巡视组离湘次日落马  第1张

6月24日清晨,湖南省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打破了官场的平静: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一级巡视员郑建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正接受审查调查。这位两年前因长沙“4·29”自建房倒塌事故被免职的前市长,再度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回到公众视野。耐人寻味的是,中央第三巡视组结束对湖南巡视工作的次日,郑建新便选择主动投案,时间线上的巧合透露出不寻常的信号。

郑建新的仕途曾被视为专业型官员的典范路径。出生于1968年的他,早年从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岗位起步,1998年调入财政部,用十五年时间历练为税政司正司长级干部。2013年空降湖南任财政厅厅长,随后主政地方——2017年执掌衡阳,2020年升任长沙市长。这条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实权的通道,曾为他铺就了光明的政治前景。

转折发生在2023年5月。长沙一栋居民自建房轰然倒塌,54个生命被掩埋于废墟之下。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特别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作为市长的郑建新难辞其咎。他最终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免去市长职务,黯然离开一线权力核心。在次年播出的央视专题片中,郑建新面对镜头沉痛反思:“过去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听,总觉得塌房不会发生在我们这儿……问局长都说挺好,就真以为没问题了。”这番检讨如今听来,竟似一语成谶。

免职后的郑建新并未完全淡出体制。他悄然转任湖南省央企合作对接暨重大招商引资驻京工作专班主任,继续以厅级干部身份参与经济事务。这个看似边缘实则关联重大项目的岗位,成为其政治生涯的缓冲地带。直到今年4月,中央第三巡视组进驻湖南开展常规巡视,受理信访窗口持续开放至6月23日。巡视组前脚刚走,郑建新后脚便主动交代问题,时间衔接之紧密引发诸多联想。

在湖南政界观察人士看来,郑建新选择此时投案绝非偶然。巡视组驻留的两个半月间,通过信访渠道接收大量举报线索已成惯例。其曾主政的衡阳、长沙两地工程项目密集,政商关系盘根错节,而财政系统出身的背景更易牵涉资金审批问题。尽管具体违纪违法事项尚未公布,但结合其长期分管财政、城建领域经历,外界猜测问题或与土地开发、招商引资中的权力寻租相关。主动交代的举动,既是对巡视利剑震慑力的回应,也可能隐含着争取从宽处理的最后博弈。

耐人寻味的是,郑建新案呈现出官员问责的“二次效应”。2023年的免职仅追究其安全生产领导责任,此次调查则直指个人廉洁底线,反映出反腐纵深推进的新动向。类似“跌倒两次”的案例近年渐增,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在城建工程上栽跟头后,复出仍因旧案被查。这种“分阶段落马”现象表明,组织处理与纪律审查正在形成接力机制,事故问责不意味着对干部其他问题的“一风吹”。

当巡视组离开的余温尚未散去,郑建新的主动投案为湖南官场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从财政部精英到地方大员,从事故问责主角到腐败调查对象,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权力监督网络越织越密的时代变迁。在中央巡视组移交问题线索前的窗口期,这位前市长的选择或许将成为观察湖南反腐深度的又一标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