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1岁工作22岁退休的魔幻档案:69万养老金背后的社保黑洞

1岁工作22岁退休的魔幻档案:69万养老金背后的社保黑洞  第1张

蒲县疾控中心一名职工的人事档案里藏着令人瞠目的记录:1岁参加工作,22岁正式退休。这份被涂改14处的档案竟能层层闯关审核,让当事人在过去若干年里一边领取累计69万元的养老金,一边在新单位正常领取工资。审计署2024年度报告揭穿这出荒诞剧时,数字触目惊心——全国25个省份共发现2.83万名职工通过类似手段违规领取养老待遇,总金额高达5.19亿元。当1岁的“工作者”出现在档案里,某些审核机制已然形同虚设。

看似滑稽的年龄漏洞背后,暴露出养老金审核体系的致命软肋。蒲县案例中14处篡改痕迹未被识别,折射出基层审核的形式化倾向。部分经办人员或对明显矛盾视而不见,或迫于压力放弃专业判断。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操作已形成灰色产业链。黑龙江哈尔滨某中介公司通过贿赂4名公职人员,伪造材料为271人违规参保,预计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损失1.15亿元。当篡改档案的成本远低于收益,铤而走险便成了精算后的选择。

此次事件主角的双重获利模式,直指养老金制度的监管盲区。政策层面早有明确规定:每人只能参加一种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后仅可领取一份养老金。重复参保者,其职工社保与居民社保重叠部分将被清退;重复领取待遇的,除追回资金外还可能面临骗取金额2至5倍的罚款。但规定在现实中屡遭架空。蒲县涉事者同时获取养老金与在职薪酬的操作,本质上是对社保基金的双重掠夺。养老保险基金作为民生保障的蓄水池,经不起69万元单点突破带来的系统性溃坝。

审计风暴后,蒲县疾控中心回应“上级部门已查处”,但公众更关注问责的透明度与力度。涉事职工目前被暂停职务,其骗取的69万元将被追缴。从法律层面看,篡改档案骗取养老金已涉嫌诈骗罪,根据情节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放行问题档案的审核人员,同样需承担玩忽职守的法律责任。国家正收紧监管绳索,2024年通过大数据比对已追回数亿元违规资金,但修补制度漏洞显然比事后追责更为关键。

亡羊补牢需从三方面加固藩篱。技术层面应推进全国社保系统实时联网,自动拦截跨省重复参保及异常退休申请;制度设计上可引入档案电子双签章机制,任何修改均留痕可溯;惩处力度更需升级,对团伙作案者适用刑法中“诈骗公共财物”条款顶格处罚。普通参保人尤需警醒——幻想通过“两地交双保”多领养老金已被证实是误区。重复缴费部分只能退还个人账户金额,单位缴纳的统筹资金不退,缴费年限也不累计,最终得不偿失。守住养老钱袋子,既需监管利剑高悬,也需每个公民撕碎那些诱人却危险的灰色承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