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2025欧洲军购大转向?摆脱“爸爸梗”的漫长抗争

2025欧洲军购大转向?摆脱“爸爸梗”的漫长抗争  第1张

柏林国防部大楼里的争吵声比平日更激烈。德国防长握着一份刚收到的美国抗议照会,指尖敲击着桌面——他们决定采购以色列火箭炮系统的举动,显然触动了华盛顿最敏感的神经。此刻距离马克龙那句引发争议的“欧洲不能做美国跟班”的宣言才过去半年,但大西洋两岸的防务博弈已进入深水区。

欧洲人对“爸爸梗”的嘲笑并不陌生。当欧盟国家军购账单上63%的金额流向美国军火商时,这种讽刺显得格外刺耳。仅在2022至2023年,价值750亿欧元的欧盟国防采购中,近500亿欧元最终装进了洛克希德·马丁等美国巨头的口袋。更令人难堪的是,在俄乌冲突最激烈的时刻,欧洲发现自己连基本弹药产能都无法保障,只能眼巴巴等待大西洋彼岸的运输船。

马克龙在今年初特朗普就职典礼当天发出的警告绝非偶然。他直指欧洲防务的荒诞现状:“我们在国防上举债花钱,结果却补贴了其他大洲的工业、财富和就业。”三个月后,他更进一步要求欧洲国家停止购买美国武器,点名用法国“阵风”替代F-35,用法意联合研制的SAMP/T防空系统取代“爱国者”。这些言论背后是残酷现实:当美军F-35机群遍布西欧基地时,法德联合研制的第六代战机仍在图纸阶段挣扎。

德国的选择更具象征意义。当美国军工巨头威胁“如果使用库存美制火箭弹,除了美制发射器别无选择”时,柏林依然签下了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的订单。这套系统最吸引德国军工界的特质,是能兼容多国弹药的设计——这直接挑战了美国“武器+弹药”捆绑销售的控制模式。在波恩郊外的军工实验室里,德国工程师正在测试新型火箭弹样品,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五年内将美制弹药依赖度降低40%。

欧盟委员会三月份抛出的“2030准备就绪”防务白皮书,将这场静默革命推至高潮。这份被媒体称为“去美国化”的方案,将1500亿欧元防务贷款严格限定在采购欧盟及挪威、日本等伙伴国武器的范围内。一位参与起草的官员私下坦承:“当4.5亿欧洲人的安全要依赖3.4亿美国人的善意时,这种联盟本质是不平等的。”该计划甚至预留条款,允许未来接收乌克兰军工企业进入供应链。

然而现实困境如同柏林的冬日阴云般挥之不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走廊里,东欧代表们仍在争论:当F-35单价已降至8000万欧元,而欧洲“台风”战机因产能不足报价1.2亿欧元时,战略自主的代价是否过于昂贵?更严峻的是供应链短板——欧洲目前只能满足30%的弹药需求,若要重建完整的导弹生产线,至少需要五年和千亿欧元量级的投入。波兰国防部官员的抱怨代表了许多成员国的焦虑:“我们支持欧洲方案,但谁能为东部边境当下的安全真空负责?”军工复合体的转型阵痛同样真实。在法国波尔多的达索工厂,工人们为埃及订单加班赶制“阵风”战机,但管理层清楚知道:若要实现欧盟设想的65%自产率,必须整合欧洲目前分散在47个平台的造船业和20余种主战坦克标准。当美国通过F-35项目实现15国联合生产时,欧洲“未来空战系统”项目仍因德法技术分配争执而停滞不前。

历史转折往往由多重危机促成。特朗普政府暂停对乌军援的决策,让布鲁塞尔惊觉武器供应可能成为政治要挟工具;美军计划从德国撤出部分部队的传闻,则令东欧国家寝食难安。在巴黎荣军院最近的秘密会议上,法德意防务长官达成新共识:启动“欧洲防务加速机制”,首批3亿欧元种子基金将扶持中小军企填补导弹制导系统等关键技术空白。正如柏林国际安全研究所最新报告所指出的:“当美国战略重心不可逆转转向亚太时,欧洲的觉醒虽然痛苦,但已不可避免。”这场挣脱“爸爸梗”的抗争注定漫长。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悬挂的巨幅欧洲地图前,防务专员用红色记号笔圈出马赛、慕尼黑和华沙的军工集群。“真正的防务自主不在于拒绝美国导弹,”他对幕僚们说,“而在于当下次危机爆发时,我们能否在24小时内让生产线翻倍运转,而不是拨打华盛顿的求助热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