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美团高管炮轰外卖泡沫:1.5亿订单背后的虚假繁荣

美团高管炮轰外卖泡沫:1.5亿订单背后的虚假繁荣 外卖大战 美团王莆中 订单泡沫 行业理性 补贴大战 即时零售 商家困境 骑手收入 第1张

   融新科技中心的作战室里,礼花碎屑还飘在空中,三米高的红底竖幅标语上墨迹未干。就在几小时前,屏幕上的数字定格在1.5亿单——这个美团成立以来最高的日订单量,让整个房间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千里之外的杭州西溪园区,另一群盯着数据屏幕的人却异常平静,淘宝闪购团队刚刚交出了8000万单的成绩单,面对对手的战报,一位员工只淡淡说了句:“他们干他们的,我们干我们的。”

   硝烟弥漫的外卖战场正上演着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昂贵的狂欢。美团核心高管王莆中近日却泼下冷水:“当前竞争已进入非理性阶段,订单激增绝大部分是泡沫。”他直指阿里、京东的高额补贴策略虽然推高单量,但对行业长期发展毫无益处。这番言论撕开了繁荣表象——当美团与淘系平台单日合计2.3亿订单的背后,是每单低至3元的商家实收、是打印机吐不完的订单瀑布、是冰箱里喝不完的零元奶茶。

   泡沫在数据细节中显露原形。7月12日美团1.5亿订单里,拼好饭占3500万单,神抢手占5000万单。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2000万单属于“0元券”订单,其中一半是无需配送的自提单,另一半则需用户至少再购一杯饮品才能起送。“爆单不赚钱”成为商家的集体困境。杭州一家奶茶店周末订单飙升至1600杯,扣除平台抽成、原料成本及加班费后,净利润仅剩400元。“给员工发完红包,等于白干。”店主苦笑道。更极端的案例中,饮品参与“满12减10”活动后,商家实收仅3元,每单倒贴成本。平台宣称的补贴实际有60%-70%由商家承担,形成销量越高亏损越重的怪圈。

   骑手收入看似光鲜的数字也经不起推敲。美团宣称活动期间骑手日均收入增长111%,部分熟练骑手日补贴超400元;饿了么则公布活跃骑手月均收入达12500元。但收入激增完全依赖补贴支撑,当潮水退去,单量回落,收入必然断崖式下跌。况且订单暴增时配送准时率承受巨大压力,7月5日淘宝首次冲击8000万单时,华南商家整体退单率超过20%,主因就是运力不足。

   “这就像水库开闸放水。”某连锁茶饮加盟商描述周末场景仍心有余悸,“临近打烊前涌进上百订单,几十位顾客冲进门店,根本没法按顺序出品,只能喊号取餐。”订单小票在后厨墙面贴成瀑布的照片在社交平台疯传,有店员把成串订单挂在身上调侃:“今天我是行走的KPI。”混乱直接导致消费体验滑坡,朝阳区茶饮店因订单积压使差评率飙升10%,催单电话此起彼伏。

   王莆中将美团的应对策略概括为“精准防御”:通过到店自取优化订单结构,用系统能力实现补贴精准投放。相较竞争对手普遍撒网式补贴,美团称其投入成本更低。这种策略下,自提订单成为关键缓冲带——上海一家沪上阿姨门店当天售出近3000单,其中超过2400单选择自取,极大缓解了配送压力。

   更深层危机在于行业生态的扭曲。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指出,补贴大战本质是将堂食客流强行转移至线上。商家陷入两难:不参与活动失去曝光,参与则承受亏损。更危险的是消费者被培养出“非补贴不消费”的习惯,长期将挤压品质商家的生存空间。摩根士丹利研报佐证了这种不可持续性:美团二季度核心本地商业利润预计暴跌48%至80亿元,外卖业务利润同比减少80亿。

   “订单量暴涨没有真正推动行业进步,反而破坏市场秩序。”王莆中在内部沟通中多次强调。当被问及为何明知是泡沫仍要应战时,美团中层透露的策略耐人寻味:“你冲,我就冲;你不冲,我不冲。”这种贴身防守背后,是各方都骑虎难下的现实——京东已投入百亿,阿里美团各押注200亿,谁停手,前期投入就成沉没成本。

   战场边缘的京东开始调整策略。相比前几周的高调,近期京东转向探索自营即时零售业态,仅推出小龙虾等单个爆品补贴,缺席“免单”狂欢。而马云在淘宝闪购二次达到8000万单后,要求团队“先稳能力再冲量”,避免因基础不牢反噬基本盘。

   王莆中的呼吁或许点破了这场大战的终局:“行业需要回归真正的商业价值。”当打印机不再疯狂吐单,礼花碎屑被打扫干净,能留下的不该只是冰箱里喝不完的免费奶茶,以及商家账本上刺眼的亏损数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