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芯片雄心:六厂开道,首片年内落地
- IT大事件
- 2025-07-19
- 1402
海得拉巴的一场教育机构庆典上,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长阿什维尼·维什瑙面对听众举起右手,语气笃定:"施工中的六座半导体工厂,将在年底前交出第一颗‘印度制造’芯片。"这句话迅速穿透会场,成为当天全球科技媒体的焦点标题。
维什瑙口中的六家工厂,是印度半导体计划的核心载体。其中最新获批的北方邦项目由富士康与印度HCL合资,斥资3700亿卢比,剑指显示驱动芯片领域。按照设计,仅这一座工厂每月就将吞吐2万片晶圆,产出3600万颗芯片,主要供给智能手机、汽车仪表盘等设备。而今年4月,本土企业KaynesSemicon已透露将在7月交付首批封装测试芯片样品,时间表比部长宣言更为激进。
这场芯片冲锋背后是精密的国家战略计算。印度90%以上的芯片需求长期依赖进口,疫情期间的断链之痛让新德里意识到,半导体自主关乎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国家安全与技术主权。百亿美元规模的"印度半导体计划"应运而生,搭配生产激励与设计补贴政策,试图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研发设计全链条嵌入本土土壤。
在班加罗尔的设计园区里,这种抱负已有根基。工程师们正在设计全球顶尖的复杂芯片,海得拉巴、浦那等城市的设计能力早被国际大厂认可。但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之间的鸿沟,恰是印度必须跨越的关卡。即将面世的首批国产芯片采用28纳米工艺,虽在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领域大有市场,却与国际前沿的3纳米量产存在代际落差。
机遇与危机在建设工地旁交织。全球供应链重组浪潮中,印度正承接从美光科技27.5亿美元封测厂到塔塔集团联合台企的9.1万亿卢比晶圆厂等关键落子。"当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转向东方,我们必须抓住这轮技术迁移。"维什瑙在演讲中预言2047年印度将成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半导体自主被视作关键阶梯。
但车间外的现实同样严峻。在古吉拉特邦的工地,工人们仍要应对每日数小时的断电;制造芯片所需的超纯水系统尚未完全配套;光刻胶、高纯度硅片等材料90%依赖进口。更深的挑战在人才池——虽然政府紧急启动8.5万工程师培训计划,但具备先进制程经验的专家凤毛麟角。
与此同时,百万级规模的AI应用培训正在全国展开。这种"芯片+智能"的双轨并进,隐约勾勒出印度的技术路线图:先以成熟工艺满足本土电子制造需求,再借AI数据优势开辟新赛道。正如北方邦工厂选择从显示驱动芯片切入,避开了与台积电、三星在尖端制程的正面交锋。
夜幕降临,古吉拉特邦的工地依然灯火通明。这里承载的不仅是六座工厂的命运,更是一个试图改写全球芯片地缘的国家寓言。当首颗打上"印度制造"的芯片在年末亮相时,它检验的将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这个人口大国能否在半导体牌局中真正落座的资格。
本文由DuanSou于2025-07-19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602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