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青海绿色算力狂飙:一年半激增40倍背后的能源革命与数字雄心

青海绿色算力狂飙:一年半激增40倍背后的能源革命与数字雄心 绿色算力 青海清洁能源 智算中心 算力规模 PFLOPS 零碳数据中心 算电协同 高原数据中心 第1张

   德令哈太阳能光伏热产业园区的戈壁滩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高原阳光下泛着蓝光,电缆如同血脉般延伸至不远处的数据中心——这里正运行着全国最繁忙的智能计算集群之一。就在上周公布的行业数据引爆科技圈:青海省绿色算力规模从2024年初的370PFLOPS飙升至今年6月的1.5万PFLOPS,相当于一年半内增长了近40倍。更关键的是,这些算力每消耗1度电,就有0.77度来自高原的风与光。

   所谓绿色算力,绝非简单的贴标游戏。在青海数据局局长披露的案例中,中国电信青海公司的“零碳数据中心”实现了三项硬指标:100%绿电供应、PUE值压到1.13、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这组数字放在全球数据中心能效榜上都堪称激进——要知道,传统数据中心PUE值普遍在1.5以上,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电力浪费在散热等非计算环节。高原的天然冷源让青海在散热能耗上节省了40%,加上直流供电技术改造,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爆发式增长背后藏着三条关键路径。首先是能源结构的颠覆性优势。当东部省份还在为数据中心抢购绿电证书时,青海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94.6%,70%的电网容量留给新能源。去年并网的液态空气储能项目,成功化解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难题,夜间释放的“冷冻电”让数据中心不再惧怕无风的夜晚。其次是算力调度的制度创新。青海电网首创的“算电协同”系统,能把一个AI训练任务自动调度到光伏出力高峰时段执行,利用价格杠杆使绿电消纳率提升26%。更别说那些藏身废弃矿井的应急数据中心,战时备份能力让某国有银行把灾备系统整体西迁。

   当19万架标准机架在高原铺开,其影响早已超越数字基建本身。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国内某自动驾驶公司正将原本部署在无锡的2000卡GPU集群迁至青海,理由很直白:“同样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电费成本只有东部三分之一”。而青海大学的藏文多模态大模型项目,更靠着本地算力资源把数据出境风险降为零。这种吸附效应正在重塑产业版图——今年新建的12个智算中心中,8个明确要求配套新能源电站。

   不过狂飙突进背后仍有隐忧。走访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时,某数据中心运维主管指着监控屏苦笑:“现在服务器上线率接近100%,但CPU平均利用率才42%——很多企业还是把这里当备份仓库用”。另一重矛盾在于人才:中科院青海新能源基地去年培养的200名绿电工程师,七成被沿海企业高价挖走。而规划中“通算+智算+超算”的多元算力体系,眼下超算占比尚不足15%。

   眼下青海已锚定新目标:2025年实现机架规模和算力水平“双翻番”。这轮增长不再单纯追求PFLOPS数值,而是把突破口放在冷数据湖存储与智算集群联动上。某参与省级规划的专家透露,正推动青藏高原冰川数据、三江源生态监测数据等战略资源定向引入,让清洁算力转化为科研生产力。当海拔3000米的数据中心开始训练高原病诊疗大模型时,绿色算力的故事才真正有了不可替代的注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