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荣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白发守望者照亮嫦娥回家路
- IT大事件
- 2025-08-16
- 1158
2025年8月16日晚的央视荧幕上,一位85岁航天老将的名字再度点亮亿万国人的眼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镜头扫过他满头的银发,无数人想起五个月前那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冬夜,这位80岁的白发老人裹着厚重棉衣,在零下30摄氏度的刺骨寒风中,如同雕塑般凝望天际,守候着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归来。当返回舱划破长空,他颤抖着呼出“祖国万岁”,零下30度的寒气瞬间凝成白雾。
时间回拨至2004年1月,时年64岁的栾恩杰接到探月工程批复文件时,研墨提笔写下诗句:“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字句间奔涌着老骥伏枥的急切。彼时国际探月高潮已退,质疑声四起:“连卫星都没玩透的中国,凭什么探月?”他力排众议提出“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在经费不足美国同期的1/20条件下,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背水一战。
2007年嫦娥一号入轨精度震惊世界。他办公室里的月球仪从此标注着中国测量的虹湾地貌,改写了两百年来中国天文学教材依赖外国月球数据的困局。鲜为人知的是辉煌背后的“铅封事件”——在亚星一号火箭装配时,一枚丢失的铅封让他在发射场苦寻三天。当工作人员嘀咕“芝麻大点事”时,他陡然转身:“航天无小事,失败从不会提前打招呼!”正是这种偏执成就了探月工程“每一发都成”的传奇。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哈工大校训被他刻进航天基因。在清华攻读精密仪器专业时,他曾因答不出“何为系统稳定性”在考场面红耳赤。导师一句“负载线工作点”的点拨,让他顿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担任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后,他将此化作“双归零”铁律:技术问题归零要挖到原理层面,管理问题归零要追到责任源头。嫦娥二号发射前,某电路板0.1微米的焊锡毛刺被检出,团队争论“不影响功能”,他当场拍板:“探月工程经不起‘可能’二字!”201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102536的小行星命名为“栾恩杰星”。当人们祝贺他名耀星空时,这位总指挥却凝视着月球仪上玉兔车的新轨迹:“星星是虚名,让五星红旗插上月球才是实功。”六年后的冬夜,他亲赴四子王旗见证嫦娥五号携土而归,完成“绕落回”最后一步时,冻僵的手指已握不住热茶,却精准道出1731克月壤的研究价值。
从26岁参与研制中国第一型潜地导弹填补国防空白,到掌舵嫦娥工程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栾恩杰用六十年践行着哈工大老教授板书里的真谛——画圆不用规,功夫在笔外。当感动中国颁奖词照亮他胸前的党员徽章,那句写于花甲之年的诗句仍在航天人心中回响:残壁遗训催思奋,不教虚度付流年。
本文由ZhouBin于2025-08-16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pjw.521pj.cn/2025832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