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导弹硝烟未散对话窗口突开,美伊23日谈判桌前的火药味与试探

导弹硝烟未散对话窗口突开,美伊23日谈判桌前的火药味与试探  第1张

硝烟尚未散尽,谈判邀请已至。就在美军B-2轰炸机群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核设施完成精准打击48小时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透过镜头向德黑兰喊话:“美国准备23日与伊朗对话”。说来讽刺,此时卫星云图上,被摧毁的铀浓缩离心机房仍冒着余烬特有的灰蓝色烟雾。

鲁比奥22日接受采访时划出的红线异常清晰——伊朗可以保留民用核计划,但必须彻底放弃铀浓缩能力。他话锋里夹着未消的震波:“过去十天,他们消失了。拒绝直接沟通,却通过中间人传递加密信息。”这种指控背后,是美军对深埋地下300英尺的伊朗核设施发动袭击时激起的漫天尘土。以色列官员证实,行动前最后一刻,五角大楼仍不忘向特拉维夫通气,盟友间的默契在战争边缘被擦得锃亮。

德黑兰的愤怒从总统佩泽希齐扬与马克龙的通话中喷涌而出。他将美方行动定性为“赤裸裸的侵略”,更揭穿一个残酷真相:空袭发生时,两国代表正在阿曼进行秘密斡旋。信任?早被炸弹撕成了碎片。但这位伊朗领导人又留了道门缝,坚称“和平是国家发展基石”,弦外之音在爆炸回声中几不可闻。

鲁比奥面对质疑时的逻辑堪称危险的艺术。当被追问是否掌握伊朗研制核武的确凿证据,他挥手打断:“无关紧要!”接着抛出更惊悚的推论——60%丰度浓缩铀、山体深处的防爆工事,这些蛛丝马迹已构成“自证其罪的证据链”。这种论调让情报界暗流汹涌,毕竟二十年前伊拉克“洗衣粉事件”的伤疤还在中情报局档案室里隐隐作痛。

历史在此刻诡异地打转。六年前蓬佩奥也曾在沙特沙漠里咆哮着“战争行为”,转头却又在摄像机前放软身段称愿无条件谈判。如今鲁比奥的对话邀约,像极了对前任剧本的拙劣模仿。只是这次,赌注已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伊朗地下核长城遭重创后,波斯湾上空的无人机比往常更加躁动。

23日的对话窗口透着血色曙光。美方谈判代表走进会场时,军靴上或许还沾着伊斯法罕的沙尘;而德黑兰使节西装内袋里,想必藏着最高领袖“不退缩”的密令。当双方隔着长桌展开“核不扩散”文件时,福尔多核基地废墟中的辐射监测仪突然发出尖鸣。这究竟是战后和平的序曲,还是下一轮风暴的喘息?赌盘正在维也纳与纽约的地下市场疯狂流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