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半导体豁免政策突变,三星海力士中国工厂面临断供危机
- 综合资讯
- 2025-06-23
- 312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的一纸通知,让三星电子西安工厂的负责人彻夜未眠。这份于6月20日发出的非正式通告,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国计划取消三星、SK海力士和台积电在中国大陆晶圆厂使用美国技术的“无限期豁免”资格。这意味着三巨头在中国大陆的先进制程生产线,可能面临美系设备断供的风险。
西安的盛夏热浪袭人,而三星电子在当地运营着其全球最大的NAND闪存生产基地。这座投资270亿美元建造的巨型工厂,每月可生产26.5万片12英寸晶圆,占到三星全球NAND闪存产量的42%。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SK海力士设在无锡的DRAM工厂,这里承担了该企业全球近一半的DRAM芯片生产任务。这两家韩国企业共同掌控着全球70%的DRAM和50%的NAND闪存市场份额,其在中国大陆的产能变动将直接冲击全球存储芯片供应格局。台积电位于南京的16/12纳米制程工厂虽然规模较小,每月2万片的产能仅占其全球先进制程产能的零头,但同样被列入了本次政策调整的打击范围。
这并非美国首次拿豁免政策做文章。2022年10月出口管制新规出台后,美国曾给予这些企业一年豁免期,随后在2023年10月改为“无限期豁免”。但此次政策转向背后,是华盛顿正在酝酿的一场更复杂的博弈。据参与讨论的官员透露,美国商务部这一激进提案尚未获得国防部等部门的支持。五角大楼内部有声音警告,撤销豁免反而会加速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链的自主化进程——当三星和海力士无法获得美国设备时,它们很可能转向中国本土供应商以维持工厂运转。
微妙的时间点透露出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6月初,美国刚将中国GPU、主板等半导体产品的关税豁免延长至8月31日,缓解了部分科技企业的成本压力。而此刻放出取消晶圆厂豁免的消息,恰逢中国对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之际。美国汽车制造商因稀土进口受阻而叫苦不迭,业界观察人士认为,半导体豁免这张牌很可能被用作换取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的谈判筹码。
中国在半导体战场上的反击同样精准。今年4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悄然发布新规,将芯片原产地明确为“晶圆流片地”。这一技术性调整使得在美国本土制造的芯片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高达84%的复合关税(34%基础税率+50%反制关税)。考虑到美国芯片产业占据全球50%市场份额却仅有10%本土制造产能的脆弱现状,新规迫使高通、英伟达等企业不得不将制造环节加速转移至台湾、韩国等非美地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第二个月,经越南转口的美国芯片数量激增37%,折射出供应链的被动调整。
欧美设备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高依赖度,让这场博弈更加复杂。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最新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市场贡献了其47%的营收。今年第三季度,其DUV光刻机在华签单量骤降43%,直接导致公司股价单日暴跌20%。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情况更为极端,40%的收入来自中国大陆市场。当分析师问及若失去中国市场的影响时,该公司CEO在电话会议中沉默了足足十秒,最终回答:“那将需要重构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正在裂缝中寻找生机。中芯国际今年一季度首次跻身全球晶圆代工三强,6%的市场份额背后是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的持续扩张。在江苏一家半导体设备企业的无尘车间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最新型号的刻蚀机。这家公司去年的出货量增长了三倍,其光刻胶产品价格比进口品牌低30%,交货周期更是从六个月缩短至三个月。类似的故事正在全国二十多个半导体产业集群中上演,尽管在EUV光刻机等尖端领域仍存在代差,但成熟制程的国产化率已从三年前的不足15%攀升至40%。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构已不可避免。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工期一再延误,而意法半导体却宣布与华虹合作在中国新建40纳米MCU生产线。美国芯片法案承诺的530亿美元补贴,至今未能扭转本土制造的低迷——2024年美国占全球半导体设备需求的比例不升反降,滑落至7%的历史低点。当效率原则让位于安全考量,每个参与者都在付出代价。阿斯麦的困境警示世人:在半导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
本文由MuYan于2025-06-23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547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