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防长辛格抵青参会,边境对峙五年来首访华
- 综合资讯
- 2025-06-25
- 1991
青岛的海风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2025年6月25日,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踏上中国土地,步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的会场。这一刻,他成为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后,五年来首位踏上中国土地的印度国防部长。在董军部长主持的会议现场,辛格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国际会议参与,更是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在边境对峙僵局后,首次于防务领域进行的高级别接触。
辛格此行背负着印度政府的明确使命。印度国防部在出发前的声明中强调,辛格将“阐释印度强化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愿景”,呼吁上合组织成员共同应对区域内的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声明中特别提到要“强调上合组织内部加强贸易、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的必要性”——这一经济合作诉求的背后,是印度国内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而陷入困境的高科技产业。多家印度企业因供应链断裂面临瘫痪,甚至联名上书莫迪政府,呼吁“别硬刚,赶紧谈”。稀土的缺失卡住了印度制造业的咽喉,也无形中重塑着印度的外交姿态。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军事领域。去年印巴空战中,印度高价引进的法国“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中国制歼-10CE击落,这一战果在印度军方内部引发强烈震动。从目睹伊朗与以色列的无人机攻防战,到自身装备体系在实战中暴露的脆弱,印度军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空军参谋长阿马尔·普里特·辛格近期公开抱怨国产装备“老掉牙”,要求全面升级国防体系。一位匿名军官的感慨更直白:“比起伊朗和以色列的军工突破,我们连中国车尾灯都看不见。”曾经引以为傲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如今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裂痕。
辛格此行计划在会议间隙与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举行双边会谈。尽管两国在2023年底东盟防长会议期间曾有过谨慎接触,但此次对话的分量明显不同。加勒万河谷的记忆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双方头顶,边境管控机制的建立成为无法绕开的议题。印度此前坚持“边境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难正常化”的立场,此刻却主动寻求军事交流重启。这种转变背后,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微妙平衡术——一边向美国采购军火,一边向俄罗斯购买石油,如今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新德里的“骑墙外交”从来不是意识形态的选择,而是现实利益的精准算计。
青岛会场内,上合组织成员国国旗整齐排列。作为轮值主席国,中国将本次会议定位为“巩固深化军事互信和务实合作”的关键平台,致力于推动共建“五个共同家园”的倡议。而在会议桌下,未说破的博弈正在展开:辛格带来的不只是官方声明中的合作愿景,更是印度对军工技术合作的试探性诉求。中印军事技术代差形成的压力,已让印度军方开始思考此前难以想象的选项。
在辛格启程前,印度国家媒体曾将此次访问描述为“支持中方轮值主席国”的善意之举。但国际观察家清楚,外交辞令之下涌动着印度战略界的激烈辩论——是继续在西方阵营充当配角,还是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争取更大话语权?中东战火、美俄博弈、贸易争端交织的全球乱局中,新德里正重新权衡自己的位置。辛格在青岛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这场战略转向的风向标。
会议将持续两天,但中印关系的解冻不会一蹴而就。当辛格与董军握手时,两国边境线上的士兵仍在默默对峙。这场外交破冰能否融化边境的积雪,取决于一个核心问题的答案:印度此次是真正寻求战略再定位,还是仅仅为获取稀土资源的权宜之计?青岛不会给出最终答案,但它已为五年来的坚冰敲开第一道裂痕。
本文由YuanShai于2025-06-25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549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