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两次被洪水侵袭,榕江的雨到底有多大?三天至少降下46个西湖
- 综合资讯
- 2025-06-30
- 457
洪水裹挟着断枝与破碎的家具,以每秒数米的速度冲刷着河堤,浑浊的泥浪翻过护栏涌向街道。榕江县低洼地带的积水深逾两米,临街商铺的招牌仅剩顶端在水面若隐若现。这是2025年6月24日下午的景象,距离上一次洪水退去不足七十二小时,这座黔东南小城再度被洪魔吞噬。一位头发花白的店主蜷缩在冲锋舟上,怀中紧抱着浸透水渍的账本,目光呆滞地望着被淹没的店铺方向。当救援人员询问损失时,他只反复嗫嚅着一句话:“六十年了,没见过这样的水……”三日内,榕江县331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受了6.63亿立方米的降水。若以杭州西湖1429万立方米的库容量为计量单位,相当于46个西湖的水量被倾注在这片山地丘陵之间。气象记录显示,6月22日至24日的持续强降雨中,全县平均累计雨量突破200毫米,暴雨中心平永镇单日降雨量高达300毫米。而灾难的伏笔早已埋下——自6月18日起,这片土地已连续六日浸泡在大到暴雨中,土壤吸饱了水分,山涧溪流尽数饱和。上游雷山县九十九水库站点同期记录到274.4毫米的降雨,都柳江上游来水与本区域暴雨形成致命叠加。
三条河流在此交汇的地形,成为灾难的放大器。都柳江、平永河与寨蒿河从群山中奔涌而下,在全县海拔最低的榕江坝区聚首。四围高耸的山岭将洪水锁在盆地,狭窄的河道无力吞吐汹涌而至的洪流。6月24日14时15分,石灰厂水文站记录到256.71米的洪峰水位,超出保证水位5.21米,114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刷新了1958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极值。浑浊的浪头撞击着年久失修的干砌石护岸,部分堤段在洪流冲刷下出现管涌,抢险队员连夜投下两千余沙袋才勉强稳住险情。
灾害链在暴雨中延伸。古州镇某处山体在持续浸泡后发生滑坡,三户民房瞬间被泥石吞没;平永镇堤防在洪峰冲击下出现管涌,抢险人员连夜投下两千沙袋才控制险情;全城供电网络瘫痪,二十九条输电线路被毁,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截至25日统计,全县十点三万人受灾,五点一万人被迫转移。灾情最严峻时,十二支专业救援队划分三十六个网格区域,冲锋舟在楼宇间穿梭营救被困屋顶的居民。市政工人泡在齐胸的水中抢修供水管道,水文专家彻夜监测水位曲线,为防汛决策提供关键数据。
灾害暴露出城市防汛体系的脆弱性。老城区部分排水管网直径不足六十厘米,远低于现代城市一米以上的标准;气象预警在偏远山区覆盖率仅75%,导致部分村民错失撤离时机;干砌石护岸在洪流冲击下形同虚设。痛定思痛,贵州省水利厅紧急启动“榕江流域防洪提升工程”,十二亿元资金将用于新建三座排涝泵站、加固二十八公里堤防、改造五十六公里排水管网。更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榕江县着手构建“海绵城市+数字孪生”防御体系——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将增强地表吸水能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的数字镜像,可实现洪涝模拟分钟级更新;五十套物联网水位计沿都柳江铺开,实时数据直传省防汛指挥中心。这些技术手段背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洪水无法被消灭,但可以通过科学调控降低其破坏力。气象学家将这场灾难置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宏大背景下解读。2025年6月,异常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线在榕江上空僵持,形成持续的“列车效应”——降雨云团如接连不断的车厢掠过同一区域。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61年至今,榕江县年均降雨量以每十年12毫米的速率递增,而单次强降雨强度增幅高达20%。当极端天气渐成常态,传统防汛标准面临严峻挑战。6月29日上午,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终止,县城转入常态化防汛。街道上的淤泥尚未清理完毕,商铺主人正从浸水的货架上抢救商品。伤痛尚未平复,但改变已然开始。这场相当于四十六个西湖水量的暴雨,不仅冲刷出城市的脆弱,也冲刷出重建的契机。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榕江的困境与突围,将成为人类应对极端天气的珍贵样本。
本文由ZhanLiFa于2025-06-30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553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