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资本伯乐折戟实业沙场:一位创投女杰的A股滑铁卢

资本伯乐折戟实业沙场:一位创投女杰的A股滑铁卢  第1张

六月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工智退的收盘价定格在0.38元,单日暴跌84.9%的阴线如同墓志铭,宣告这家曾用名哈工智能的上市公司终结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资本旅程。在散户的哀叹声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艾迪,昔日的创投界"铁娘子",如今背负着"失信被执行人"的标签,与两家深陷危机的上市公司紧紧捆绑。

时间拨回2016年冬季,艾迪与工业机器人专家乔徽组成的"资本+技术"联盟意气风发。他们以32.4亿元高溢价入主友利控股(后更名哈工智能),并购资金中近80%依赖借款的杠杆结构,为后续崩塌埋下伏笔。彼时智能制造概念炙手可热,艾迪主导的资本布局迅疾如风,九亿元收购天津福臻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仅是开端,一系列产业链并购使这家传统氨纶企业看似成功转型为机器人新贵。

然而财务报表逐渐揭穿幻象。2021年至2024年间,哈工智能连续计提商誉减值超八亿元,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近二十亿元。审计机构最终对2024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直指财务数据存在多项疑点。截至退市整理期前,公司市值仅剩1.67亿元,较收购时蒸发97%。在此期间,艾迪与乔徽的合作关系分崩离析,一致行动协议到期未续,部分持股遭司法拍卖。

戏剧性的是,当哈工智能深陷危机时,艾迪却在2021年联手资本操盘手闫春雨接盘天喻信息。这次跨界救援同样惨淡收场:2024年公司亏损3.64亿元披星戴帽,次年中证监会对实控人立案调查。今年三月,艾迪因1.5亿元债务未履行被列入失信名单,这位曾管理四百亿基金、投资三百余家企业的创投女杰,最终被自己擅长的资本游戏反噬。

回望艾迪的巅峰时刻,颇具反讽意味。2016年《创客中国》节目中,她以导师身份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擦肩而过的故事,至今仍是创投圈经典案例。当时她出价6000万换取15%股份的决断力令人称道,谁曾想九年后的今天,泡泡玛特市值突破三千亿港元,而慧眼识珠的伯乐却跌落神坛。

这种反差引发出深层拷问:为何在一级市场游刃有余的资本猎手,转战二级市场却水土不服?多位创投界人士剖析认为,症结在于两种商业逻辑的根本冲突。创投机构惯用的"收购—质押—再融资"高杠杆模式,与实体企业"一分一厘赚钱"的产业规律存在本质背离。当资本玩家带着短期套现的逐利思维操盘上市公司,很难沉下心来培育长期价值。

财通证券投行董事总经理何俣的观察更为犀利:"工智退商誉爆雷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产业经营能力缺失。"他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尽管合伙人乔徽具备产业背景,但艾迪主导的资本运作节奏完全挤压了技术整合所需的时间窗口。这种急功近利导致收购的机器人资产始终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反而成为吞噬现金流的财务黑洞。

艾迪案恰逢PE/VC入主上市公司热潮。2024年"并购六条"新规出台后,创投机构收购上市公司案例激增。但国生资本总经理郑钰博指出致命隐患:"PE团队往往缺乏产业运营基因,临时招募的职业经理人面临团队磨合与利益分配双重考验。"当资本方将上市公司视为项目退出通道而非产业平台,任何市场波动都可能引发连环危机。

值得玩味的是艾迪曾经的自我警示:"我们坚持在能力圈内做事,提前三五年布局核心竞争力,等风来。"这番宣言与她的实战路径形成残酷对照。当资本市场的风骤然转向,高杠杆收购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哈工智能退市前夕,其质押融资的补仓线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下创新药板块正经历慢牛行情,资本给予的耐心印证着行业共识:真正需要十年培育的领域,经不起急风暴雨式的折腾。反观艾迪的教训,或许为所有跨界的资本玩家敲响警钟:当金融术取代实业心,再精妙的财技也难逃时间审判。毕竟实体经济的赛道没有抄近道的捷径,只有深耕者的脚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