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国企'逃逸式辞职'遭遇制度拦截网,成都147份审查暂缓4人离职

国企'逃逸式辞职'遭遇制度拦截网,成都147份审查暂缓4人离职  第1张

推开成都益民集团纪检办公室的门,纪检监察组的干部正在复核一份离职申请——这是今年处理的第148份党风廉政意见回复。桌面上堆着近三年拟离职人员的廉政档案、信访举报记录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其中四份标注黄色警示标签的材料已被暂缓,当事人离职程序戛然而止。这些被拦截的干部,都涉及同一种新型腐败路径:"逃逸式辞职"。

所谓"逃逸式辞职",绝非普通的职业流动。桂林市纪委监委办案人员点破实质:某些干部在任时埋下腐败种子,却幻想通过火速辞职切割职务身份,转身到关联企业收割"期权收益"。更隐蔽的操作是"在位不收离职收,在岗不收转岗收",待脱离监管视野后,才将权力变现。这种"延迟满足"式腐败,曾让部分人误以为找到安全着陆的通道。

成都的应对之策是建立全流程拦截机制。在益民集团,离职审批表上新增了纪检意见栏,形成"前置审核-动态把关-闭环管理"链条。仅2024年,纪检监察组就完成147份廉政审查,其中4人因疑点被暂缓离职。触发警报的线索包括突击转移资产、未说明的海外账户,以及与业务关联企业的异常接触记录。约谈时,有人辩称离职纯属职业规划,但审计显示的合同异常变更戳破了谎言。

这种拦截网正在全国国资系统铺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室组地"联合办案,去年挖出4起典型案件。湖南则对8家省管企业巡视线索深挖,10余件问题线索移交地市纪委监委。九龙坡区的数字监管平台更预警315条风险——当一位区属企业副总密集删除工作邮件时,系统因其同步注册关联公司而自动标记。

封堵"逃逸"漏洞的核心是离任审计制度刚性化。成都轨道集团执行"离岗必审",中层以上人员必须过审计关;兴城集团实行"谁用人谁负责"的追溯制,即便离职后发现问题,原审批领导也要担责。这种压力传导使审核者不敢签字放行。

但最关键的防线在干部心里。湖南将警示教育植入日常培训,用《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规范》打破侥幸心理。当重庆九龙坡区通报某离任干部在关联企业领取三倍薪资被追责的案例后,三家国企主动收回了"顾问聘用意向书"。

"不是阻止人才流动,是防止权力套现。"一位纪检干部说得直白。最近某能源企业高管的辞职申请被卡,因其离职去向企业正在竞标原单位项目。审查发现,招标条款中埋着一条量身定制的技术参数——这正是权力逃逸前的最后布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