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长虹代工小米空调争议背后:自建工厂冲击波尚未到来

长虹代工小米空调争议背后:自建工厂冲击波尚未到来 长虹代工 小米空调 自建工厂 家电产业 长虹美菱 代工模式 武汉工厂 空调市场 第1张

   近日,一则关于小米空调外包装标注制造商为北京小米公司,而内部标牌实际生产商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消费者对品牌与代工关系的讨论。部分网友调侃称“直接买生产商品牌,省去中间商”,直指代工模式下的品牌溢价问题。面对这一争议,长虹美菱内部人士以投资者沟通渠道回应称,与小米的合作短期内保持稳定,但未回避行业对长期代工模式可持续性的普遍关切。

   长虹美菱与小米的合作始于2017年,其子公司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长期为小米提供空调代工服务。尽管长虹美菱在官方回应中强调客户多元化策略,称小米仅为“重要客户之一”,但财务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绑定:2024年长虹美菱空调业务营收154亿元,占总收入53.9%,其中代工业务规模扩张直接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11.2%。尤其空调品类毛利率仅7%,不足冰箱冰柜业务的一半,折射出代工模式对盈利能力的侵蚀。

   代工矛盾背后是双方悬殊的成长曲线。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量超680万台,同比激增50%,市场份额跃居中国第四。这种爆发式增长依托于长虹的产能承接,例如2023年长虹绵阳工厂曾创下单一产线20万套小米空调的下线记录。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公开宣称以“2030年市场数一数二”为目标,同时透露自建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将于年底投产,首期聚焦家用及中央空调生产。这一战略转向被解读为小米强化供应链自主权的关键举措。

   长虹美菱的近期业绩暂未显露危机征兆。2025年一季度营收73.6亿元,同比增长23.78%,净利润1.82亿元,增幅16.92%。代工业务带来的规模效应仍在持续,但其证券部门承认,低毛利代工订单的增加已对利润结构产生压力。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代工方通常需在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间寻找平衡点,长虹美菱7%的空调毛利率显著低于行业15%-20%的平均水平,这种脆弱性可能随小米产能转移而放大。

   面对小米自建工厂的倒计时,长虹美菱的“短期稳定”表态暗含战略预警。据悉,该公司正加速拓展其他客户与高毛利品类,冰箱业务合作已延伸至小米等新客户。家电产业分析师认为,代工模式在产能爬坡期具备灵活性优势,但长期依赖将削弱技术积累能力。当前长虹产线上同时运转的自有品牌与小米产品,恰似两种发展路径的实体隐喻——后者虽带来现金流,却也令品牌价值在消费者认知中持续淡化。

   武汉工厂的投产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小米规划中千万台级别的年产能目标,暗示其终将收回核心品类的生产主导权。但对于长虹而言,这场即将到来的分离未必是绝境。有供应链专家指出,家电代工产业历来存在“代工-自建”的动态博弈,具备成熟制造体系的企业可通过客户转换消化产能。当被问及合作前景时,长虹产线负责人提及车间内新增的东南亚品牌订单:“生产线调整参数后,下个月就要为河内的公寓项目定制2000套空调。”这或许揭示了代工巨头的真正底牌——在产业转移浪潮中,总会有新品牌需要中国的制造基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