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OLED新势力崛起,惠科自研模组点亮背后的野望
- IT大事件
- 2025-07-19
- 378
在深圳惠科创新半导体显示工业园的无尘车间里,工程师们屏息凝神地盯着控制台。当最后一组指令输入完毕,一块26英寸的OLED面板瞬间亮起,清晰的测试图像稳定呈现——这一刻定格在2025年7月18日23点30分,标志着惠科首款自主研发的OLED模组正式点亮成功。现场爆发的掌声不仅是为技术突破喝彩,更揭示了国产显示产业向高端领域突围的新变局。
这块看似普通的OLED面板背后凝结着五个月的攻坚历程。技术团队采用创新的氧化物半导体背板技术,结合Hybrid混合面板架构设计,在深圳首条全制程OLED产线上完成了从设计到试产的全流程验证。一位全程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回忆道:“最困难的是突破蒸镀工艺的精度控制,我们连续三周每天调整参数到凌晨,终于把良品率提升到量产标准。”这种技术突破对惠科具有战略意义,使其成为国内少数掌握OLED全流程制造能力的面板企业,填补了自身在该领域的长期空白。
观察惠科的研发路径,此次点亮并非突然。早在今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示惠科“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该技术通过微流控功能层设计显著降低了量子点层制备难度。而在点亮前两天的7月17日,惠科又公开了“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专利,针对性解决边界区混色问题。这些技术储备如同拼图般逐步构建起自主OLED技术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惠科与日本JDI合作建设的eLEAPOLED工厂原定今年量产,如今自主技术率先突破,形成“双轨并行”的技术路线。
从产业格局看,国内OLED市场长期由京东方、TCL华星等巨头主导,且产能集中于智能手机小尺寸面板。惠科的入局正打破这种固有格局——其量产的26英寸模组尺寸明确指向显示器、电视等大尺寸应用领域。业内分析师指出:“大尺寸OLED的制造难点在于均匀性和寿命控制,惠科选择从这个维度切入,既避开了手机红海市场,又抓住了国内高端电视面板进口替代的窗口期。”
回望惠科的转型之路,专利曾是其最大短板。公开数据显示,惠科现有专利约5000项,不足行业龙头京东方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弱势曾导致其频繁遭遇诉讼,仅2020年就支付超5000万元和解赔偿金。而如今OLED模组的突破恰似一场技术正名之战。不过生产线上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现场工程师坦言:“点亮只是起点,接下来要面对量产成本控制和国际巨头的专利围堵。”
当车间里的庆祝彩带飘落,惠科显示技术实验室已开始下一代技术的预研。随着长沙8.6代OLED线即将投产,中国显示产业的高端化进程正迎来新变局。这场自屏幕亮起的微光,或许正是国产显示技术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的信号灯。
本文由JingGanQing于2025-07-19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jw.521pj.cn/2025594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