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龙再腾空!AG600批产第二架机完成生产试飞,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迈入新阶段
- IT大事件
- 2025-08-18
- 1722
8月17日清晨的珠海金湾机场,一架蓝白涂装的大型飞机迎着晨光平稳降落。由机长陈明、副驾驶田亚飞等组成的试飞机组走出AG600-1102架机舱门,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批产第二架机圆满完成生产试飞。从7月31日总装下线到完成试飞仅用了18天,这样的推进速度在国产大飞机研制史上实属罕见。
试飞过程持续数小时,机组人员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滑行测试、系统功能验证和高空飞行等关键科目。7时18分飞机着陆时,监控屏幕显示所有操纵系统响应正常,航电、液压等核心系统运行平稳。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架飞机在总装阶段就实现了技术突破——通过应用3D打印技术优化装配工艺,整机超差问题较首架机降低35%,机身密封性和线束导通精度显著提升。9时29分,这架尚未喷涂涂装的飞机再次升空,转场湖北宜昌进行最后的外观喷涂,为交付用户做最后准备。
回望2025年,AG600的进展可谓紧锣密鼓:4月获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打破市场准入壁垒,5月批产首架机下线试飞,6月拿下生产许可证奠定量产基础,再到如今第二架机完成试飞。这种‘一月一节点’的推进节奏背后,是我国航空工业在大型特种飞机领域积累十余年的技术爆发。
AG600的批产交付对我国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其555公里/小时的航速和4000公里的超远航程,可搭载50名救援人员或12吨消防物资的特性,彻底改变了远海岛礁救援和森林火灾扑救的困境。尤其在南海海域,传统救援船舶需要航行数十小时才能抵达的偏远岛礁,AG600凭借水陆起降能力可将响应时间压缩到几小时内。
随着批产提速,产业链效应正在显现。在陕西,航空发动机企业将涡桨-6发动机的年产能提升至50台;在华南,复合材料供应商新建两条专用生产线;全国二十余家配套企业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这种拉动效应不仅盘活了航空制造业存量产能,更带动高温合金、航电系统等高端技术领域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AG600的批产模式开创了国产大飞机的新路径。不同于传统‘先小批量验证后扩张’的保守策略,该项目采用‘适航取证、生产许可、批量交付’三线并行的创新模式。这种高效衔接使得第二架机总装周期较首架机缩短40%,为后续每月一架的产出目标奠定基础。
据现场工程师透露,当前批产线上第三架机已完成发动机吊装,正在进行航电系统联调。而在总装车间外,多个地方应急救援单位派驻的代表已开始对接接装培训计划。从工厂到救援前线,这条通道的打通意味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正在发生质变——从依赖进口装备的零散布局,转向以国产重器为核心的完整网络。
本文由DongfangShan于2025-08-18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pjw.521pj.cn/20258407.html
发表评论